展览回顾

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发布日期:2022-12-09      浏览次数:

   

   2022年12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以嘉宾预览和开幕研讨会的形式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17号展厅拉开帷幕。(以下简称“海平线”)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张雷平、李向阳、朱国荣,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李旭,委员马琳、汪涤、徐明松,知名评论专家林明杰、徐可、项苙苹,本届“海平线”策展人李晓峰,联合策展人傅军、黄燕,以及参展艺术家等观摩展览。

 

   第十九届“海平线”秉持创新与经典统一、现实与理想结合的策展理念,围绕都市文化与文明,兼顾长三角独特的艺术生态,提出了“发光·反光”的展览主题,以期以城市之光、时代之光、艺术之光三光辉映,立体呈现近两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艺术重要发展与变化。

 

   经主办方和策展组遴选,安家寰、曹再飞、陈霈、陈彧君、皋翱、洪丹、胡为一、江立宁、蒋吟、金今、李会、李雪、林印吉、马俊营、鸟头(宋涛、季炜煜)、庞海龙、秦岭、史怡然、宋智容、孙源、唐音、田学森、王一、吴谦、夏存、徐卫红、许翔、于雨田、张宁、朱佩鸿(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等30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上海本土艺术家21人/组,长三角及全国艺术家9人;30周岁以下2人,30-45周岁24人/组,46-48周岁4人,平均年龄38周岁。

 

   参展艺术家遴选是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各艺术委员会和策展组推荐的人选为基础,围绕“发光·反光”主题,学术视野从上海本土及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向全国和国际延伸。最终入选的艺术家阵容整齐,总体都有学院背景,成长经历更加丰富,有相当一部分有海外留学及职业经历,还有一部分已经是业界享有知名度的成熟艺术家。

 

   展出的200余幅/组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影像等多元艺术语言形式,整体呈现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学术思考,以及在新观念、新手法、新媒介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比如,陈彧君的系列绘画作品是在镜面亚克力上创作而成,通过不同属性的材质、技法、对象、时空以及文化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融,来分享个人对乡愁和基因的持续探索;王一的系列绘画及装置作品,将古典绘画技巧与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范式结合,形成围绕社会机制与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达;吴谦的系列绘画作品以丙烯等综合材料为媒介,在画布上以东方美学为本,表达“东西遇合”的文化意识和水墨艺术的精神蕴涵;田学森的系列绘画作品,借鉴传统山水画意境,用油画材料技法尝试为千古华岳写照;于雨田的系列绘画作品,以点线面和色彩以及材料质感,来寻求节奏与韵律的和谐,传统中国画的书写性特征显著;胡为一的“侵蚀”系列摄影作品,进一步扩展材料边界,抽取胃酸来处理胶片,使图像神秘而崇高;许翔的实验影像作品《二十四山━方格》运用传统的绘画材料宣纸和墨在纸面上重复绘制方格来呈现影像与绘画之间的关联;马俊营的《丝路新生》系列作品,以中国传统大漆材料和当代漆艺术语言入手,将古今丝路进行跨时空对话与交流;林印吉的系列绘画作品通过尝试很多不同的材质和工序,收获各种意料之外的偶然;陈霈的系列作品借用工业秩序的抽象花纹图案的玻璃,转换传统的经典绘画,等等,都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展现了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

 

   第十九届“海平线”的展呈方式延续往届的做法,为每位/组艺术家提供相对完整的一面展墙或一个空间,从而形成若干个风格迥异的艺术场域。策展人以多变的动线节奏,串联起艺术家们或高昂热烈、或清新明快、或含蓄内敛的艺术表达,同时将影像、装置和雕塑作品穿插其中,构成一曲情绪跌宕的视觉交响乐。多维度的观展体验,传递着与时代之光、城市之光交相辉映的艺术之光,促使观者从感官层面的感受步入理性层面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