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在光影中邂逅艺术化的生活日常

发布日期:2025-06-03      浏览次数:

   

“上海光影美术馆”在苏河湾亲水平台迎来首展。(均馆方供图)

 

          

西岸美术馆于西岸风井呈现全新城市数字公共艺术项目“刘毅:天际面”。

 

   “看,迪士尼烟花!”端午节这天,华灯初上,夜色渐浓,王女士一家从苏河湾万象天地拐到苏州河畔散步时,八岁的小女儿蓦然发现对岸建筑墙壁上投影出的惊喜。光影交错中,河畔的市民游客与包括《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幅美术佳作来了一场“空间巨幕级”邂逅,科技让画面动了起来,只见簇簇烟花升空,似流星划破夜幕,浪漫极了!这是全新文化IP“上海光影美术馆”在静安苏河湾亲水平台迎来的首展,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携手SMG幻维数码、静安区联合推出。

 

   优质艺术资源能够如何“点亮”城市魅力,激活文旅经济,推动社会美育?时下,申城不少美术馆以光影为媒介,给出自己的有益探索。

 

光影中的艺术“风景”,创造着生活中的“小确幸”

 

   将浙江路桥与北苏州路交叉处的苏河湾亲水平台变成梦幻的“露天影院”,让对岸的城市建筑化为流动的展线,即日至8月30日期间每周五、六晚,“上海光影美术馆”的首展都将于此上映。“童年回忆”大白兔奶糖、回力球鞋,小笼包、生煎冒着热气的中式早餐店,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步行街……市民游客在光影中邂逅的,是动人的城市烟火、日常诗篇。

 

   这是第三届“闪亮·上海”静安国际光影展(2025)迎来的新篇。此前这一节展曾融合文徵明、马远等古典艺术名家经典之作,也曾甄选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悲鸿花园——徐悲鸿留法纪念展”中的《紫荆花》《木棉花》等佳作进行动态演绎,此次则不止于一场技术赋能的艺术实验,也是一次城市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上海光影美术馆”由中华艺术宫担任内容总策划,依托其经典馆藏和重要展览延展策划,首展精选“美术作品中的上海”“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两大展览作品,无不用充满情感的艺术笔触记录城市变迁,呈现“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

 

   无独有偶,城市街头邂逅光影浪漫,人们漫步徐汇滨江也能收获。从清晨到日暮,天际之间,分四时播放的四幕动态城市电影,最近一段时间正于毗邻油罐艺术中心的“西岸风井”四面LED电子屏幕“上演”,一直将延续至今年年底。这是西岸美术馆携手艺术家刘毅共同呈现的全新城市数字公共艺术项目“天际面”,将艺术融入城市的呼吸与脉动,亦为流动的生活风景提供鲜活注脚。

 

   “这是十年的日常风景。十年来,我每天都在手机上画画,手指是画笔,手机屏幕是画布。”艺术家刘毅累积了十年的手机绘画,构成“天际面”的“母本”。从5000多幅作品中精选出300多幅,分别对应画面发生的晨、午、暮、夜四个时段,承载艺术家通过数字笔触捕捉时间流逝中的微妙转译,将平行世界的奇幻意象投射于现实天际,刘毅告诉记者,手机绘画作品重新编辑而来的四幕动态城市电影,让指尖艺术从个人的手机小屏幕走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大屏幕,成为新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天际面”出现的不少画面,就发生在其所在的徐汇滨江。屏幕上,江边惬意奔跑、悠闲遛狗的人们,龙美术馆一侧盛开的樱花林,令驻足观赏的不少人感到分外亲切,诚如一位观众所言“这正是我们诗意的生活日常”。

 

以光影为媒介打破边界,拓展社会美育的可能

 

   美术馆以光影为媒介,探索艺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为了给城市增添“美”的景观,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向记者坦言,“上海光影美术馆”是中华艺术宫彰显国家重点美术馆的使命与担当,深耕厚植城市文脉、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积极作为,也是创新延展美术馆公共教育、推动城市美育的重要举措。“希望项目的推出,能有助于实现馆藏资源的深度活化与高效利用,塑造艺术科技融合的崭新品牌形象,打造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新名片,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据透露,未来,“上海光影美术馆”还将依托中华艺术宫重要展览推出“中国油画三十年”“海派与岭南画派”“广东美术百年展”等主题展演,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引导观众深入理解艺术内涵。

 

   记者了解到,“天际面”项目未来将尝试建立“艺术家引领+公众创作+数字再创作”的三维模式。刘毅同时是一位公共艺术的引领者、实践者,在他的带动之下,打开的“天际面”将成为为观众开辟的一片实验性平台,回应他多年来对公共艺术的思考。展览期间,多场公众共创工作坊将推出,以充满趣味性、探索性的方式邀请更多人加入到“天际面”的创作中,使共创成果成为当代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锚点。馆方表示,希望借“天际面”项目,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一个开放的艺术生态系统,不断打破艺术与公众间边界感,带来新鲜多元的艺术体验,亦为展览在地文化建设注入新的价值。(转载自2025年6月3日《文汇报》5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