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水光中的艺术江南,不止于怀旧与品赏

发布日期:2023-04-26      浏览次数:

      首个聚焦江南水域景观的艺术展览在沪举办

①刘海粟《苏州河夜景》,油画。②赵无极《无题》,版画。③朱屺瞻《梅子黄时雨意浓》,国画。

 

  春夏之交,一年之中的绝佳光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新近启幕的“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邀请观众以画为媒,跨海河溪湖,登亭台水榭,听流泉飞瀑,在一片水光中再会江南。

     

       这是首次聚焦江南水域景观的艺术展览,以中华艺术宫馆藏为主,集中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刘海粟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苏州美术馆等长三角地区艺术资源,共展出不同媒材作品140余件。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价值之外,刘海粟、林风眠、朱屺瞻等许多艺术名家之作是在直面自然实景过程中创作的,为人们了解当时的江南水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参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且看陶冷月拍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南老照片。其中的《杭州雷峰塔》拍摄于雷峰塔倒掉的前一年,用影像留住了雷峰塔旧影。《光福罱泥船》聚焦的罱泥船是在江南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农事民俗,即人们在冬季把河泥挖起,既疏浚河道,又作为肥料,然而这一习俗在近半个世纪来已渐渐消失。而在如黄幻吾《龙华之春》、贺天健《桐庐一角》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们的写生之作中,可见传统山水画题材与社会建设场景等结合,折射出时代大潮对于江南景观的改造。

     

       作为江南景观的核心,水不仅从地理空间上连接起江南各地,也触发人们对于江南相似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趣。在此次展览中,借由艺术家之眼,观众得以饱览近代以来丰富的江南水域景观。刘海粟《苏州河夜景》、朱怀新《太湖风光》等定格为人熟知的长江、太湖、钱塘江、西湖、运河、苏州河、黄浦江等。也有不少作品聚焦的是江南不知名的溪流、水道,泉水、瀑布、湖田、荡地,呈现它们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线下的多样姿态。例如,林风眠创作于1960年代的彩墨画《山溪》,虽无从考证具体是哪一条山溪,从山溪背后白墙黛瓦的民居以及画面的诗意,人们分明感受到江南味道。

     

  “江南水域景观不仅丰富了艺术家的画面,对他们的观念也产生了多重影响,改变了他们创作的媒介与表现方式。”策展人盛科指出,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中,虽然画面并非直接描绘江南的某一具体水域,却潜移默化被江南的水光烟波影响,形成具有形式意味的绘画语言和与水有关的观念思考。吴冠中创作于1995年的国画《浮游》便是其中的代表,以虚构的线条,生动表现水面上浮游的生物,以抽象的形式,描绘出自由逍遥的意境。这样的画面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但又显然饱含来自江南的东方意蕴。

     

       还有些作品,揭示出观念中的江南水景观。比如徐冰《生命潭》、陈琦《万物》、楼森华《龙华寺》系列,体现了水乃万物之源的哲学内涵。何曦《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系列、江海《嬉水》,反映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工业进步对于自然过度改造以及对于人们理想生活环境的冲击。

     

  “居然水中间”,指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希望展览超越艺术层面,形成对于现实的观照,为当下长三角地区自然景观的利用和改造提供一些新的启示。”盛科说。(转载自《文汇报》202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