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中华艺术宫再推“海派”,探改革开放后上海艺术成就

发布日期:2023-01-13      浏览次数: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再次将目光聚焦在“海派”引发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百余年演变上,并全新推出“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全面反映上海美术家如何紧随时代发展,在创作思想、审美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艺术创作成就。

 

 

   作为“何谓海派”系列的又一大展,如果说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的“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更多侧重于“海派”起源的学术探问,此次全新亮相的“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则是将落脚点更多地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上海美术史。

 

  策展人朱国荣告诉记者,“光风霁月”含有经历艰难困苦后迎来美好前景之意,一如“海派”艺术的成长之路。

 

 

   1949年之后,上海的美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派画家们积极投身写实主义的创作当中,用艺术作品反映人民劳动、社会建设等等社会新面貌。

 

   展览以时间线索,通过“海上画派引领一代风尚”(19世纪末至1949年)、“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1949至1977年)、“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1978至2021年)三个板块来阐述海派的缘起、形成与艺术影响。

 

 

   200余件作品中,第一部分“海上画派引领一代风尚”板块的展品占作品总量的1/5。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江浙皖一带书画家纷纷来到上海鬻画谋生,“海上画派”就此形成的历史。包括如“四任”、吴昌硕、蒲华、虚谷、谢之光等的作品在这一篇章都有呈现。

 

   第二、三部分是展览“重头戏”,首次将展示的美术史年代下限延伸至21世纪10年代,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重要历史阶段的内容,两部分展品量占作品总量的4/5。

 

 

   在“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1949至1977年)部分,传统绘画得到了新生,现代人物画、城市山水画、农村风景画等……上海美术家创作的既充满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又有着高雅脱俗的艺术审美情趣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江寒汀《萝卜丰收图》、林风眠《菜农》、陆抑非《秧担》、张大壮《带鱼丰收》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

 

 

   “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1978至2021年)部分,则让观众领略到这一时期上海美术家的求新求异,突出个性。如充满着上海艺术创作空前活跃的探索气氛的“十二人画展”、“海平线”绘画联展,以及浦东开发开放推动的上海城市建设新一轮发展,所带动的表现上海面貌大变样的美术创作热潮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月份牌年画,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吸睛部分。在49米层中厅特别设计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霁月里”的墙上,月份牌年画的展陈被精心设计得如往昔那般张贴,穿梭其中仿佛梦回月份牌年画风靡的年代。

 

   本次展览从2023年1月12日至2月28日在中华艺术宫49米层展出。(转载自东方网记者熊芳雨2023年1月13日报道)